鱼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鱼竿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留守娃进城探亲之问

发布时间:2020-07-13 21:16:18 阅读: 来源:鱼竿厂家

留守儿童进京见父母。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探亲,30名留守儿童乘坐飞机去北京见爸妈。

留守娃连年逆向“进城探亲”,令人关注的同时也令人深思。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能为这些留守娃做些什么?

孩子们为何变得沉默了?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当校车停在家门口,一直沉默寡言的孙梦豪立即跳下了车,看到家里房门紧闭,他对随行的老师说:“我去地里喊奶奶回来。”说完便飞快地跑开了。一位老师不放心,随他一起去,但被远远甩到了后面。

8岁的孙梦豪是新蔡县孙庄人,父母都在北京务工,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带着他和四岁的弟弟,他平时一个人在离家十几里的新蔡凯旋双语实验学校寄宿,每10天回来过一次“周末”。

这个暑假,他将和学校的其他29名孩子一起,坐飞机去北京见爸妈。临行前,学校老师带着他一起回家和爷爷奶奶道别。

很快,孙梦豪找到了在地里干活的奶奶,一条很泥泞的道路让随行的老师走得很艰难,而他却很轻松地走了过来。奶奶说,平时农忙,在家顾不上管他,他就经常一个人在这条路上跑来跑去,很熟悉道路。

奶奶吴晓香已经78岁,和老伴一起种着十几亩地,“不咋挣钱,能顾住几个人花销。”她所在的村子不大,只有300多口人,到处都是坐在门口的老人和一边玩耍的孩子,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去了。

奶奶说,孙梦豪从小就不爱说话,也很少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学校放假了就在家写写作业,有时自己玩一会儿,她年龄大了管不了太多,只要“孩子不冻着饿着就行,学习上根本辅导不了孩子”。

在中国内地农村,孙梦豪和奶奶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跟他们一样,普通的日子里有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有欢喜也有忧愁,一年一年就这样走过。

中国妇联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内地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年轻父母为养家在外奔波挣钱,孩子随老人在家苦守清贫。他们的背后,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发展状况,是亟待打破却仍然坚固的城乡二元壁垒,是无法满足更多人的社会公共服务短板。

吴峰是新蔡县凯旋双语学校的副校长,经常和留守儿童吃住在一起。他告诉记者,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但是,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他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有两种典型“症状”: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的留守儿童性侵案、意外死亡等事件,即为例证。

父母为何忍心多年不见儿女?

因为舍不得“一趟几千块的路费”,他们往往几年不回家,孩子们也因此常年见不到父母。

孙梦豪所在的新蔡县凯旋双语学校,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学校的1100多名学生中,95%以上都是和他一样的留守儿童。

在这些孩子们心中,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平时吃住在学校,学校的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歌舞,也会让他们给父母打电话,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告诉他们父母在外务工的不易。

吴晓香老人说,由于孙梦豪和弟弟小的时候患病,治疗花了不少钱,父母只好去北京务工挣钱养家,这一去就是三年。父亲在北京当厨师,母亲做服务员,每月挣得钱都不多。其他务工的都会在春节前后回家,但他们三年都没有回来了。“来回一趟耽误挣钱,还得多花几千块钱,不舍得。”

老人说出这个理由的时候,显得很平和,而一旁的孙梦豪依然很沉默,他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在身旁的生活。“平时他爸妈也打电话回来,但梦豪不爱接电话。”

在新蔡县凯旋双语学校,有很多孩子和孙梦豪一样,因为“距离问题”,因为“时间问题”,因为“路费问题”,好几年见不到父母。

这个问题一直让校长汪舰很心酸。虽然创办学校挣不了多少钱,甚至“还欠下几十万的债务”,但他一直想拿出更多的爱来呵护这些“令人同情的孩子们”。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汪舰从2010年开始,连续5年组织了那些“多年未见过父母的孩子、家庭经济拮据的孩子”,利用暑假的时间进城去见父母,并和他们生活一段时间。

汪舰带领留守儿童2010年南下广东、2011年北上首都、2012年东进上海,2013年再次南下广州,圆孩子们一个个梦想。虽然每一次护送孩子们进城都花费不菲,但汪舰一直在坚持。

进城务工,他们有何难言之隐?

农民工在城市“漂泊”,很多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无法解决,他们无奈将孩子留在家乡,而远离孩子的痛楚,只能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

“妈妈,那天几个人说你离家最久/根本不疼孩子/我很生气/告诉他们再说我妈的坏话就别待在我家门口/妈妈就是5年不回家/您还是疼我的,对吧?”台上的陈魁声音突然开始颤抖。

7月8日下午,当孩子们乘坐的飞机到了北京,学校立即组织孩子们给前来的父母表演了一场精心准备的文艺汇演。陈魁表演的是诗歌朗诵《北京的约定》。在诗中,他与妈妈做了个约定:“每次相见都要以泪洗面/那样的场面太伤感/儿子不想/这次相见北京不流泪好吗?”

可是,这个约定显然无法达成,因为坐在台下的妈妈早已是泪流满面。

陈魁的妈妈杜小芬在北京的一家家具厂打工,收入微薄。“我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俺和他爸住的都是职工宿舍,实在是有困难。可是俺们只要有机会,一定把他接过来!”杜小芬泪如泉涌。

孩子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很多坐在台下的父母都悄悄抹泪。在他们心中,远离家乡,无法照料孩子的苦楚,谁人能懂?

“要想孩子在北京上学,得准备好七个证,有几个能找齐?”闫梦航的爸爸来北京十年整了,虽然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但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住地叹气。

更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在京务工者都是住在用工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孩子如来随住,他们不得不在外租房,高昂的房租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日常繁忙的务工生活也不允许他们有很多时间照顾孩子们。此外,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上学的费用也不菲,一般打工者难以承受,因此,在京务工者大都将孩子送回家乡上学。

“妈妈,别走好吗?”台上一个孩子稚嫩的声音击痛了多少母亲的心,可是这个留守儿童“爸妈在哪儿”的锥心之问,谁能回答呢?

19时许,孩子们的表演结束了,父母们擦干了眼角的泪水,陆续带着孩子离开会场。一次短暂的感动也许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不了孩子们继续被留守在家乡的现实。生活在继续,现实很无奈。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学校应该摸索出更多的办法,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日益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

新蔡县凯旋双语学校每年暑假的“送留守儿童进城见爸妈”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7日下午,新蔡县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包括县委书记王景峰都来到学校给孩子们送行,而县教体局、关工委等部门还给孩子们送来了书籍、火腿肠等物品。此事也引起全国十余家媒体的关注,他们派出20余名记者全程随行报道。

随着对农村“留守之痛”的持续关注,社会各界纷纷“补位”,南阳市针对留守儿童推出了“代理妈妈”,希望弥补孩子们的亲情缺失;焦作、新乡、驻马店等地建设了不少留守儿童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行“家校合作”,为每个留守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还有高校、社会团体不时举行一些活动,希望用有限的力量来改变父母用物质补偿代替情感交流的习惯。

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王红顺告诉记者,当前农村不少民办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创办了学校,实行寄宿制的方式来接纳这个群体。也有不少学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关爱这个群体,特别是我省洛阳、新乡等地一些民办学校的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

比如,一些在乡镇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少年宫”,利用乡镇学校作为场地,“一校两用”举办一些以留守儿童为对象的培训和娱乐活动,解决了留守儿童在周末和假期期间的学习与娱乐问题;有的学校实行“留守儿童陪护制”,招募学校的爱心老师,为青春期的孩子做生活和成长辅导,以解决父母不在身边的一些青春期教育问题;还有的建立“家校通”,类似于校讯通,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照片与情况定期定时发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成长。

“这些学校的做法虽然不是解决留守问题的根本之道,但在当前条件下,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王红顺说,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学校,摸索出更多的办法来关心关爱这些孩子,这才是着眼现实的做法。(记者 尹海涛 高超 屈晓妍)

青铜峡定做工服

固原工作服制作

威海设计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