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火一个月,她就被拉下神坛
网络时代催生了诸多乱象。
最令人恶心的,就是各种「造神」和「毁神」运动。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比如冬奥会期间的谷爱凌。
整个冬奥会,谷爱凌刷屏热搜。
当她拿下第一枚金牌后,各种头衔随之而来——
爽文原型,天才少女,天降紫微星……
媒体和网友也顺势开始了疯狂的「造神」运动。
铺天盖地的报导,一步步将谷爱凌推上神坛。
但,「造神」运动必然会引发抵触和逆反。
有人开始扒谷爱凌的护照,质疑她的国籍。
还有人说不该把谷爱凌的个人精英主义树为榜样。
从「造神」到「毁神」,整个过程发展得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熟悉。
可以说,当代的「造神」运动不只是乱象。
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同样是一个绝佳的素材,值得被拍成电影。
可惜,被伊朗抢先了一步——
《一个英雄》
AHero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曾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两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此次的《一个英雄》,获得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大奖」。
《一次别离》剧照
法哈蒂始终在用电影反映着伊朗的各种社会问题。
《一个英雄》依旧犀利,揭开了伊朗社会「造神狂欢」背后的真相。
由于主人公拉希姆无力偿还巨额贷款,担保人承担债务后,将其告上法庭。
拉希姆被判入狱。
他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了两天假释期。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出狱,因为女友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她意外捡到了一个装有大量金币的皮包。
拉希姆打算趁这次假释,变卖金币,先偿还一部分债务。
以求征得担保人的原谅,让自己能够提前出狱。
可他没想到的是,担保人对他恨之入骨,不接受这样的偿还方式,也拒绝和解。
无奈的拉希姆只能临时改变主意:
既然金币无法换取自由身,那干脆想办法物归原主。
于是,拉希姆主动上报,并且留下监狱的电话号码,以便核对信息。
回到监狱后不久,果然有人打来电话。
金币的数量、皮包的信息,都能对得上,确认就是失主本人。
监狱长得知此事,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典范,值得大肆炒作一番。
尽管拉希姆一再强调,皮包是女友捡到的。
而且起初并未想过直接归还,在和担保人谈判破裂后,才临时萌生了这个想法。
可监狱长执意让拉希姆隐瞒不光彩的部分。
然后联系了各大电视台和报社,轮番报导此事。
就此拉开了「造神」运动的序幕。
一夜之间,拉希姆从囚犯成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平民英雄。
光环下的拉希姆没有意识到,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今日的掌声和支持,日后会转变为谩骂与质疑。
并且以一种加倍残酷的方式反噬在自己身上。
监狱借拉希姆的事迹,向民众鼓吹福祉与教化,向政府邀功。
慈善机构也关注到了拉希姆,为他颁发奖状,还为他筹集善款。
这笔善款将会以拉希姆的名义付给担保人。
并且承诺在出狱后,为拉希姆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
慈善机构还出面调解,希望担保人能与拉希姆和解。
起初,担保人自然是拒绝的。
因为这笔善款远少于拉希姆欠下的钱。
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不断施压,希望能够给英雄一个机会。
这属于明目张胆的道德绑架,担保人当场就怒了:
「世界上哪有人仅仅因为没有做错事就成为英雄的?」
可担保人迫于舆论压力,最终不得不妥协。
顺利出狱的拉希姆,去慈善机构安排好的单位报到。
也正是从那时起,情况急转直下。
因为在铺天盖地的英雄宣传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质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拉希姆被捧成英雄,是为了给监狱内部的丑闻遮羞;
也有人觉得,从头到尾都是自导自演,根本不存在什么金币。
简而言之,反对的声音认为拉希姆只不过是宣传工具。
他配不上「英雄」的称号。
这些流言使用人单位不得不重新审视拉希姆。
「造神」过后的「毁神」运动也随之而来。
用人单位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请金币的主人前来当面对峙。
这个要求不算过分。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
拉希姆从没想过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所以他并没有留下失主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尽管他费了好大的劲,但始终没能找到失主。
时间一天天过去,质疑的声音不断发酵,大有占据主流的趋势。
拉希姆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证明自己,这份工作就保不住了。
所以,他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请自己的女友假扮失主,到用人单位作证。
这个举动是致命的。
拉希姆如今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举一动都不容有错。
果然,很快就被人发现,原来作证的失主竟然是他的女友。
是英雄,还是骗子?
拉希姆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这让他几近崩溃。
原本只不过想安安静静过日子,赚钱还债,怎么就这么难呢?
拉希姆怀疑是担保人从中作梗,所以就去找他当面理论:
「如果我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我怎么还你钱?」
担保人被拉希姆义正言辞的模样惹怒了。
他直言拉希姆的义举,只不过是为了讨好公权的作秀。
还讲述了当年为了替拉希姆还钱,连女儿的嫁妆都卖了,险些倾家荡产。
最后还拿拉希姆患有口吃的儿子开玩笑。
前面怎么骂都没事,可提到家人,这就触碰到了拉希姆的底线。
于是两人大打出手。
整个过程,都被监控拍了下来。
如今的局面对拉希姆非常不利。
在褪去英雄的光环之后,他成了走投无路的过街老鼠。
那些因英雄事迹而风光的单位,在他「人设崩塌」后都避之不及——
慈善机构冻结了属于拉希姆的那笔善款。
监狱长也不愿为拉希姆作证。
只希望拉希姆尽快消失,别把监狱的名声搞臭。
最终,打架视频被传到了网上。
「拉希姆事件」迎来彻底反转,他身败名裂。
电影始于拉希姆走出监狱,是为了重新获得尊严。
结尾,绝望而无力的拉希姆重回监狱,是为了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首尾呼应。
他在监狱外配合演出了一场闹剧。
留下满地狼藉和新闻谈资。
然后回到原点,一切都没有改变。
《一个英雄》依旧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法哈蒂的电影。
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作「法哈蒂式困境」——
用来形容法哈蒂的电影中,那些陷入道德困境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往前。
拉希姆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他最初是撒谎了,可他也确实归还了金币。
这种矛盾,成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隐患。
他被捧到了不该有的高度,也承受了本不属于他的打击。
他深陷「造神」运动,被舆论绑架。
背负着远超自身道德范畴的期待。
若没有达成这些期待,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就像在电影的后半段,他无法证明自己是好人,就会被打成坏人。
道德标准首先是用来要求自己的。
可在电影中它被当作了工具,先用来政治作秀,后用来审判他人。
从「一个英雄」到「一枚弃子」,只需一句流言。
试问这公平吗?
而这种荒谬性,正是「造神」运动能够一次次兴起的原因。
法哈蒂说过:
「观众有没有去思考电影的主题,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
在《一个英雄》中,法哈蒂启发观众思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体现在拉希姆患有口吃的儿子。
整起事件中,拉希姆的儿子远离媒体之外,不受流言干扰,知晓全部真相。
可却因为口吃而难以完整流利地表达。
就算说了出来,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孩子的话。
其实拉希姆最后有机会靠打苦情牌来扭转局面。
那就是让儿子出镜,说出真相。
可拉希姆没有这么做。
他不想为了「洗白」而把儿子推到舆论中心。
自己经历过的噩梦,绝不能让儿子也走一遭。
拉希姆的儿子代表着「造神」运动中,缺位的真相。
法哈蒂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中,留住了最后的希望。
似乎也是为了告诉观众——
都别忙着造「神」了,多关注关注真相。
大家一起做个「人」,不好吗?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端午节粽子活动促销h5模版学生假期海报设计
电商专题页
活动h5模版